古代女子,为何一般十三四岁就要嫁人了
2024-01-16 10:40:03 未知 编辑:网友
古代女子,为何一般十三四岁就要嫁人了 -
在古代,上至皇室下至百姓,女孩子们基本上会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出嫁。
而男人们也十分“专一”,不论是十五六岁的少年郎,还是七八十岁的白发翁,都执着于娶十三四岁的少女。
举几个家喻户晓的例子:
隋文帝杨坚的独孤皇后,出嫁时14岁;武则天入宫嫁给李世民时,也只有14岁;孝庄13岁时嫁给清太宗皇太极;康熙帝的皇后赫舍里出嫁时,只有13岁。
当然,还有更让人瞠目结舌的:
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被立为皇后时才6岁;金世宗和乌林答氏皇后订婚时,双方才刚满5岁。
十三四岁的女孩子,生理发育可能还没完全成熟,更别说那些五六岁的小女孩了。
那么,古代的女孩子为何那么早出嫁呢?
其背后的原因,辛酸又无奈。
原因之一:古代婚姻法的强制措施。
古代的婚姻法,可以说是无法抗拒的催婚法。
古人有一句经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早婚早育是他们完成人生计划的一大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因长期战乱,死亡率直线上升,这个时候,新生率变成了一大难题。
如何提高新生率?当然是抓紧安排结婚生子啊!
于是乎,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就搞出个政策:奖励早生、多生。惩罚不婚,晚婚。
同时还规定,男女双方结婚的年龄还得相当。像什么“爷孙恋、忘年恋、姐弟恋”统统不行!
这又是为何呢?
您想想,夫妻一方如果年龄太大,生育能力也会打折,势必会影响生育指标。所以,必须得是男女差不多年纪的才允许结婚登记。
既然国家出面鼓励结婚,自然少不了奖励的。适龄男女完成登记时,可以领取到酒肉禽畜。如果生了孩子,国家还发放粮食。
既然有奖,那肯定就有罚了。
那些不配合政策完成婚姻大事的,比如有的人家,女子17岁,男子20岁还没结婚的,父母就要被定罪了。
最狠的,莫过于南北朝时的北齐,当时的北齐朝廷就规定,家中有女子超过十四岁不嫁人者,家人皆处以死刑。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也是经过多年战场厮杀,好不容易建立政权。
经过战争的摧残,年轻壮丁锐减,自然是要鼓励生育,发展生产力。
于是刘邦也给出了诱人的政策:凡是生孩子的人家,免两年的税收,自留地的收成也不用交公粮了。
后来,政策越发具体,变成了强制规定:“女孩15-30岁还没有嫁的,15岁的罚120钱,三十岁的罚600钱。”
到了宋朝更过分,在《宋书周郎传》中,就有记载“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唐太宗为了缓解人口奇缺的窘境,还不让寡妇守寡,必须得嫁人,抓紧时间生孩子!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同样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听其婚配”。
而且,古代官员的绩效考核,也有一项重要指标,那就是该官员的辖区人口是否增长。若增加了,则给政绩加分,提拔重用都有可能,否则就难说了。
也就是说,在古代,女子不嫁人是不行的,如果实在是“嫁不出去”,官方便会来做媒,无论看不看得上,说什么都必须嫁了。
不难看出,每一个新王朝的建立,都会经历一系列腥风血雨。统治者为了稳定政权,基本上都会采取休生养息的政策,催老百姓早婚早育。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们只要家里有女儿的,都会早早做打算,好让自家的姑娘早点嫁人了事。
原因之二:古人的平均寿命低。
即便没有统治者的高压逼婚政策,古代大部分也会今早完成结婚生育的人生大事。
不是古人的性子急,而是古人的平均寿命低,时间不等人。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许仕廉所著的《人口论纲要》中就统计过:夏、商时期的人均寿命18岁,周秦时期约20岁;汉代平均寿命约22岁,到了唐宋时期,平均寿命约30来岁。
将这个平均数一代入,古代13岁的姑娘,相当于现在30岁的女子,正是“宜嫁不宜迟”的时候。
虽说每个朝代都会出现几个异常高寿的人,但那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古代人,都是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已经死掉了。
造成古代人均寿命低的原因有很多,战争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据统计,有文字记载的各类战争,一共发生了将近4000起。
战争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人口的急速锐减,尤其是青壮的男丁。
战争导致男丁数量锐减,但男丁又是战场上的主力军。如此循环下来,生计问题又成为头等大事。
除战争之外,还有很多不可抵抗的灾难,譬如瘟疫、新生儿难产、早夭等情况,都是导致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
所以,古人为了尽早的繁衍后代,便只能是早早结婚。古代的女孩年纪轻轻就嫁为人妇,也是历史使然。
原因之三:家庭因素,被迫嫁人。
除了时代背景导致女孩们早婚之外,家庭贫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古代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科学技术不发达,农业主要依赖自然条件和生产力。
为了提高收入,就得增加劳动人手。要想增加人手,说白了还是得多生娃,而且最好是男丁。
再加上“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作祟,女孩子并不受原生家庭的欢迎。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很多家庭的父母只好将女儿卖给富裕的人家做童养媳。
像南宋时的黄道婆,她就是因为早年怙恃双失,10岁时被叔叔卖给了一家有钱人家做童养媳;窦娥也是七岁时被父亲卖到了专门放高利贷的蔡家…
相对于三媒六聘娶进来的媳妇,童养媳在婆家的日子很是艰苦。她们美其名曰童养媳,其实就是免费的佣工。一旦惹得婆家不满意,就迎来一通打骂。
还有一些利益关系导致的早婚,比如攀附权贵,再比如为了得到一些财物,那些有女儿的家庭,就会把女儿当做一种工具,继而将她嫁人。
原因之四:“男权社会”下的无可奈何。
从古至今,男人们都喜欢年龄小的姑娘,这也是促使女子早婚的一个原因。
古代男人之所以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女子为妻,一方面是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年龄大的男人根本不担心娶不到小娇妻,“老牛吃嫩草”的现象,在古代更是数见不鲜。
最有名的,便是“一树梨花压海棠”的主人公张先。
张先是北宋词人,也是苏东坡的好友。他一生安享富贵,诗酒风流。苏东坡就曾赋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可谓是张先晚年的真实生活写照。
张先80岁的时候也不肯闲着,竟然纳了一个18岁的女子为妾。
张先十分得意,他酒后诗兴大发:“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听闻,也随即兴附上了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嫁给了张先这个黄土都快埋到头顶的老头子,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年的笑料,这段婚姻她乐意吗?
不管她乐不乐意,都改变不了事实。古代女子人微言轻,上有官府的政策,下有父母的压力,即便是心里一百个不乐意,也要遵循父母之命,硬着头皮出嫁,这就是当时男权社会的现实。
这条“十五岁”的最低年龄限制,到了嘉靖皇帝时期又被其公然打破。
嘉靖皇帝朱厚熜登基后,他将纳入后宫的女子年龄下调至11岁至16岁。
他的儿子隆庆皇帝更是过分,曾经一次性就选了300名12岁左右的民间淑女入宫。
皇帝带头这么做,底下的商贾权贵更是紧随其后,纳娶了无数的年轻少女。
俗话说,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女儿的父母,便开始早早给女儿物色好人家。而条件好的男人们,也先下手为强,早早地寻求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毕竟,再不下手就来不及了!
正因为“男尊女卑”思想禁锢,这些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她们无法与社会抗衡,只能无奈地向命运妥协。
因此,无数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在懵懵懂懂的年纪,就早早地嫁为人妇。
自古以来,男16女14有了生育能力就结婚。就算发育成熟。这个时候的男女,皮肤最光泽,此时结婚生子,产妇回复最快,孩子不得先天气血不足,肾虚的毛病。女孩以七为基数,从14岁到28岁,超过28岁,女性月经量也不够七天了岁数越大,来月经天数越少,证明气血逐渐不足了,过了最佳生育年龄,高龄产妇生子难产的可能越来越大。先天气血不足。男人从16岁开始有生育能力,每八年一个基数。到32岁,超过32岁,有些人开始腰痛,肾虚,精子数量不足,活力不够。生子先天肾虚气虚。孩子褶褶巴巴像没长开的缺水的茄子辣椒,年轻人生孩子像长开的茄子辣椒又光又亮气血充足。不要被骗了,现代人所谓的发育成熟,难产的,做刨腹产的,比古代多很多倍。不信问问你奶奶,是旧社会难产死的人多,还是现在做剖腹产的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