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情感我陪你变老
2025-03-01 09:14:41 未知 编辑:网友
第四类情感我陪你变老
离家已久的岁月,已超过我生命的一半。记忆中,父亲常在我儿时怒发冲冠,誓言要揍我,那时的他英姿焕发,意气风发。首次察觉父亲的衰老,是在一次回家做饺子时,他漫不经心地闲聊,我转过头,却瞥见他那松弛的下颌和眼角的皱纹。那一刻,我才深刻体会到:“第四类情感,爸爸妈妈的衰退,竟是一瞬间的。”
自此刻起,我开始忧虑,生怕无法与他深入交往,便失去这份珍贵。电话联系愈发频繁。他忙碌,我亦然,却尽力抽出时间闲聊,述说童年的趣事,分享彼此的童年,谈论母亲,缅怀已故长辈,乃至探讨姑妈们的往事。我渴望在他还能与我交谈之际,更多地了解他的故事。我深知,即便我竭尽全力抓紧,时光的沙漏仍会在指缝间悄然流逝,最终我可能一无所有。
微信日益精进,相机档次也不断提升,我却鲜少为他们留下影像,更遑论录制视频。2020年秋,陪父亲观赏灯会,繁花似锦,我不断催促他拍照。父亲却笑着拒绝:“别拍了,别拍了,年轻人拍吧,我这把年纪,跟花儿合影,实在不好意思。”
我提及:“记得从前有过一册专业相册,专放单人照。”父亲点头回应:“确实有。”那是一册极为简易的32开相册。当年他年轻,常出差,手持旧式上交试卷相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拍一张单人照,冲洗后,依序放入相册。他笑着说,目标是填满整个中国地图。具体是哪年起始,已记不清,照片也不再更新。
父亲感慨道:“瞧瞧相册里的自己,竟陌生得让人心酸。”听闻此言,我眼眶不禁湿润,却依然坚持让父亲拍照。终于,他松了口:“好吧,就再跟花儿拍一张,免得日后更遗憾。”那已是两个月前的对话,至今记忆犹新。近日重读《流放的老国王》,忆起那幕,泪水再次涌上眼眶。德里达曾说:“创作时,我们总是在寻求宽容。”在阿尔诺·盖格尔撰写此书、我撰写此文之际,这句话始终萦绕心头。
讲述老年痴呆父母的温馨故事,井上靖曾品读《我的母亲手记》。相较之下,《流放的老国王》更具故事性,对父亲一生的回顾更为细腻、感人。那被自然经济熏陶的父亲,在抗战时期九死一生,后成为守护家园的“蟹”,固执地缩进壳中,不愿再露头角。子女们从未深究其因。父亲言行怪异,屡犯错误,子女们也只知指责、抵触、厌烦,从未静心与父亲交谈。“我们曾玩过猫抓老鼠的游戏,爸爸是老鼠,我们都是老鼠,而病症就是那只猫。”直到真相大白,子女们才开始漫长的思考之旅,变得勇敢,学会面对这一无法避免的现实。
无可避免,衰老并非贫富贵贱之别,它是每个子女面对父母时最无奈的客观现实。即便父母未患阿尔兹海默症,他们的白发与皱纹也让人心生挂念与忧虑。阿尔诺·盖格尔曾精准地描述这种无力感,尽管原话是针对老年痴呆的父母,但我认为它同样适用于所有父母。他言道,许多人认为年迈的父母如同孩童,这是错误的。孩童是不断成长,不断获得能力的,而老人则是逐渐失去。与孩童相处,你感受到的是成长,而与老人相伴,你感受到的是失去。
第四类情感,犹如在慢镜头中目睹父亲步履蹒跚,血迹斑斑,生命如水般从他体内缓缓流失,他的品格与个性亦如细雨般从他身上悄然滑落。这段文字,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让我不禁想起父亲身上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幸。现实早已揭示了一切,父亲时常抱怨,视力模糊,眼镜成了必需;颈椎疼痛,有时连手臂都无法抬起;曾经能享用的美食,如今却引发过敏;昔日轻松搬动的大花盆,如今却小心翼翼,生怕扭伤腰肢……看似琐事,却无不彰显着岁月的痕迹。他犹如一棵盛夏绽放的树,奉献了翠绿与阴凉,花朵与果实,待到秋冬季,再赠我一束柴火,便悄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