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 正文

古人结婚都有哪些奇葩的婚俗

2024-01-22 09:58:38 未知 编辑:网友

古人结婚都有哪些奇葩的婚俗

【古人结婚的“步骤”】

谈不上什么奇葩~

在中国文化里,夫妇是“人伦之始”,《郊特牲》谓之“万世之始也”。《易》云:“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措)”,婚礼之于人生之重要,于斯可见。

古者,娶妻之礼,以昏为妻,取阳往阴来之义也,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其夫也。女因媒而亲,父母因女而亲,故曰姻。礼注疏云,婿曰婚,女曰姻。婿以昏时来迎,女因之而去,故名焉。婚礼者,婚姻往来之礼也。合二姓之好,严百世之防。上承宗藩,下继后世。故君子重之。

上古婚嫁礼俗据传始于伏羲之时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后世渐为演进,至夏商“亲迎于堂”,再至“限男女之年,定婚姻,六礼之仪”,宗周文明始具备完整婚之“六礼”。《礼记·郊特牲》:“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夫妇为人伦之始,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故婚姻之礼,乃诸礼之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风化之基也。孔子言治礼,敬为大。敬之至,昏为大。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政之本也。故昏礼合二姓之好,上以承先、下以启后,君子重之。古之六礼所以敬慎重正,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盖慎其始也。

根据文献的记载,先秦时候的婚姻之“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在这六礼之中,除亲迎外,均由使者行之。这个“使者”,亦即后世所云之媒妁。

纳采:《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在纳采之前,已由媒氏交接,女方允许,方行纳采礼。得到允诺后,就派使者去女家致辞。女家要在宗庙之中接待,这个环节是男方要以雁作为礼物,送与女家。

问名:《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纳采完毕,经女家同意后,男方再请使者执雁至女家,询问女子之名及生辰。在此时女家要设宴款待。问名的目的是通过占卜的方式,来测定二人是否相配,联姻是否吉祥。

纳吉:《士昏礼》:“纳吉,用厉,如纳采礼。”若男方占卜获得吉兆,则再次请使者执雁到女家报喜确定。纳徵:《士昏礼》:“纳徵,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

纳徵,也叫纳成、纳币,就是男方向女方行聘礼,这个环节因为要纳聘礼,所以也有称为“纳币”者。

纳徵之礼包括玄纁束帛(黑三红二的五匹帛)和俪皮(成对的鹿皮)。礼的数量和品类,平民只送黑缯五匹。卿大夫虽然也是五匹,但其中三匹是玄色,象征阳;两匹浅绛色,象征阴;外加两张鹿皮。至于诸侯乃至天子,则应更多。《士昏礼》所云,为士阶层之纳徵礼而已。《周礼·媒氏》说:“凡嫁子娶妻,八币纯帛无过五两。”古者布帛二丈为一端,二端为匹,匹亦称两。故所谓五两,即五匹(周代一匹约当今之9.2米)。这是当时规定的最高限额。行纳徵礼不用执雁,这也是婚之六礼中唯一不用执雁的一个仪节。

后来在此环节中还出现了双方要交换一个正式“书帖”的程式,对后世影响巨大。据此,双方从而正式确定婚约,亦即定婚。

对于为什么要用雁做礼物,《白虎通》给出的解释是:“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请期:《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徵礼。”此礼名曰请期,实为告期。男家表示谦虚,故曰请期。男方通过占卜确定成婚的吉日后,再次请使者执雁来到女家通告,征求女家的同意。女父再三表示“某固惟命是听”,“使者曰:‘某使某受命,吾子不许,某敢不告期。’曰:‘某日。’”使者告知以吉日。

亲迎:这是婚之六礼中的核心,也最为重要。之前的五个环节,都是由使者到女家,并且都是在早晨进行;唯独“亲迎”是由新郎官亲自前往女家,而且时间是在“昏”时。

亲迎是日,婚者沐浴盛服,父率祷告于庙祠,行亲迎告庙礼。(如果不告而迎,婚礼将被认为无效)。主人亦盛服醮子(父殁,则以有服之尊长醮后)。

新郎在父亲带领下于祢庙举行告庙之礼。根据礼经之描述,此时庙门外的东边陈放三只鼎,面向北,以北为上。鼎中所盛之物有:一只小猪,除去蹄甲,合左右体盛于鼎中。举肺脊、祭肺各一对,鱼十四尾,除去尾骨部分的干兔一对。以上各物,皆为熟食。鼎上设置抬扛和鼎盖。洗设置在阼阶的东南面。房中所设置的食物有,醯酱两豆、肉酱四豆,六豆共用一巾遮盖。黍稷四敦,敦上都有盖子。煮肉汁炖在火上。酒尊设在室中北墙下,尊下有禁。玄酒(水)置于酒尊的西面。用粗葛布为盖巾,酒尊上放置酒勺,勺柄都朝南。在堂上房门的东侧置酒一尊,不设玄酒。篚在酒尊南边,内装四只酒爵和合卺。

《士昏礼》:“主人爵弁,纁裳緇袘,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妇车亦如之。”新婿身着爵弁服、饰以黑色的下缘的浅绛色裙(随从皆身穿玄端),于“昏”时乘坐“墨车”出发,前往女家亲自迎娶新娘。

昏时为何?郑注说“日入后二刻半为昏”,大约相当于现在晚上六、七点左右。需要说明的是,昏礼的六个环节都是在女方的祢庙(父庙、考庙)举行的。新娘的父亲当天同样也在自家的祢庙携带女儿行后世所谓于归告庙之礼,并在此等待新郎的到来。新妇则梳理好头发,“纯衣纁袡”,穿着袡(捆边)有纁(红色布料)色镶边的纯玄色丝衣,面朝南站立于房中。新妇的父母此时要对女儿郑重告诫一番,这也是婚礼的重要一环。《士昏礼》云:“父送女,命之戒词曰:‘戒之敬之,夙夜毋违命。’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毋违宫事。’”

迎娶队伍到来后,新娘的父亲至门外迎接新郎。“主人玄端,迎于门外,西面再拜。”然后“主人揖入,宾执雁从。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主人升,西面。”新郎登上厅堂,行奠雁之礼“再拜稽首”。主人不答礼。新郎“降,出”,新娘随其后。

此,新娘的母亲要在新娘的的衣服上别一块佩巾,此佩巾曰“缡”。新娘父母“不降送”,就是不送出门。“毕,(妇)降西阶而出。(婿)执缰策马行,御轮三周,复由御者代之。”新郎则另乘车马提前返回,“先俟于门外”,等候新娘的到来。“妇(根据礼经的规定,“奠雁”之后,新娘的称呼就变为“妇”)至,受婿拱揖方出。婿引导而入。升堂。婿妇北面而立,主人(婿之父母)面南而座”,行同牢之食、合卺之礼。

上一篇:唐山有哪些婚嫁习俗
下一篇:古代婚配的三书六礼都是什么意思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或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