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 正文

诗经婚恋诗体现的民风民俗(诗经中的婚恋民俗)

2023-12-31 05:23:25 未知 编辑:网友

诗经婚恋诗体现的民风民俗(诗经中的婚恋民俗)

恋爱、婚姻是中国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创作题材,《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便大量搜集了有关婚恋的作品,被称为“中国家庭爱情文学的滥觞”,《诗经》中的婚恋诗第一次比较集中和完整地用文学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古代爱情生活的过程,其反映的婚恋民风民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将从婚恋的时间、婚恋的仪式和婚恋的禁忌三个方面来分析《诗经》婚恋诗的民风民俗。

婚时风俗:秋末春初宜约会、宜嫁娶

西周时期,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礼乐制度,确保了中国文化制度的严谨有序,而婚恋作为繁育子嗣,促进国家稳定繁荣的重要部分,也紧紧遵守周礼制度。受到春秋时代战乱频繁的影响,统治者鼓励生产人口,导致男女结婚的年龄提前,《诗经》中真实记录了西周时期男女婚配的年龄,一般男子在20-30岁,女子在15-20岁。关于结婚的时令,多在秋末或仲春时节,据《诗经·周南·桃夭》记载: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一诗讲述了一位姑娘出嫁时的盛状,更寄寓了对男女婚姻的美好期许。而诗中用“桃花”作为意象,一方面点出出嫁的时间在美丽的春天,另一方面也用“桃花”的繁华来祝愿男女婚姻的代代繁衍、平安喜乐。又如《诗经·邶风》中写道: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这首诗中的“士如归妻,迨冰未泮”以女子与男子的对话来说明:男子若是真的有心娶我,就赶紧在河水未融化之前,来迎娶我。“迨冰未泮”一句点出了嫁娶的时间应该冬季。而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嫁娶》中写道:“嫁娶必以春者,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再加上春秋之时并非农忙之季,百姓正好有时间举办婚嫁仪式,可见春秋二季以婚时具有一定的风俗性,更具有时代传承性。

古人十分重视婚时,春暖花开之时和霜冻未解之时是嫁娶的好时节,《诗经》中较为真实的反映了周代的婚姻民俗,并借助季节的草木鸟兽等意象,来记录当时的场面与环境,深刻演绎了古代男女婚恋的悲欢离合。

婚恋仪式:六礼程序,缺一不可

在西周礼仪教义的约束下,男女婚配需要讲究“父母之命,并将“媒妁之言”视为合法婚姻的标志物,《礼记典礼》中记载“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礼记·坊记》中记载“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礼记》中对男女婚约的介绍,均说明了“媒妁之言”的重要性。在有了媒人牵线之后,媒聘也有六道程序,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为六种仪式的婚礼程序,合称为“六礼”,而这种制度在《诗经》中也有所反映,如《卫风·氓》中写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氓》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婚恋诗,在这首诗中,写男女双方家庭谈论婚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两句正是体现“纳采”的礼节,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并带着礼物向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而“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的“尔卜尔筮”正是凸显出“纳吉”的仪式,在男女婚配时,需要男方拿着女生的生辰八字去占卜,在获得吉兆后再去女方家报喜,行纳吉礼后,方能正式确定婚姻。再如《豳风·东山》中写道: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豳风·东山》一诗通过战士在外羁旅的奔波,来表现思家心切的情感,其中“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一句正是男主人公回忆与新娘结婚时的场景,“娘为女儿佩戴巾饰,举办繁缛的婚仪”正是体现了“亲迎”场面的壮观。此外,《诗经》中的婚恋诗更注重男女互赠物品,表示爱意的风俗,如《诗经·邶风》中的“雍雍鸣雁,旭日始旦”是以“雁”作为婚礼的象征,《诗经·木瓜》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据”是以“木瓜”为爱意的象征,诸如此类还有“玉佩”、“芍药”、“彤管”等物品作为表爱的意象,均是《诗经》婚恋风俗的体现。

中国夏代就已经形成了婚姻的礼仪形式,展现社会的民风民俗,在演变的过程中,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作为男女婚恋的主要礼制,成为男女婚配的主要准则,而《诗经》中的婚恋诗更是亲切展现了这些习俗,也体现了古代婚礼制度的完备性。

婚恋禁忌:同姓不婚,媵妾陪嫁

在婚姻的风俗方面,西周虽然倡导男女自由恋爱,但却有着“男女同姓不通婚”的禁忌习俗,据《礼记·曲礼》记载“娶妻不娶同姓,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这说明古代有着十分严谨的婚恋禁忌,即同姓之间不允许结婚。此外,自古以来,中国就会以“和亲”的形式来维护政权的稳定,周朝也不例外。西周时期,战乱纷繁,政局不稳定,作为一个多族共处的王朝,它在强调宗法制的基础上,也十分注重与其他民族和谐共处,为了对多族进行有效统治,朝廷内部需要有一部分力量去缓和社会矛盾,消除民族隐患,最小的成本代价就是“联姻”。据《公羊传·庄公十九年》中记载:

诸侯一娶九女,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姪娣从。

这则记录中的“媵”是指“陪嫁”的人,将为男子作妾室,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妻子,应该被称为狄夫人,女方在嫁过去的同时,应该将侄女或妹妹作为随嫁,这种婚礼禁忌在《诗经》中也多有体现,如《诗经·大雅·韩弈》中记载:

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

记载中说韩侯府中外甥厉王娶妻时,蹶父长女嫁新郎,韩侯出发去迎亲时,到了蹶地中,只见百万车队热闹非凡,銮铃铿锵有声,显得十分荣耀,众多姑娘作为陪嫁,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韩侯看到这一幕,觉得非常气派。“诸娣从之,祁祁如云”一句就可以看出,《诗经》中婚恋风俗的描写中,确实有“姪娣”陪嫁的风俗。虽然周代有多婚或群婚的风俗习惯,是政治的牺牲品,但一夫一妻制也十分盛行,如《邶风·击鼓》中写道:“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正是表明了戍边男子思念妻子时,立下的生死与共的誓言,表露对唯一妻子的思念,也凸显了婚恋诗中对执着专一爱情的颂扬。

《诗经》中对一夫多妻和群婚的嫁娶制度进行了真实记录,不仅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的婚恋习俗,更是对当时婚恋制度弊端的无情批判和揭露。同姓不婚和媵妾陪嫁的风俗对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影响深远,这体现为一种政治需要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为近代中国婚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语

《诗经》中的婚恋诗反映了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多元性、丰富性、礼仪性,为我们记录了中国古代人们爱情生活的美好,也为后世研究婚恋风俗历史提供了有力材料。婚时的季节性、婚恋的仪式性以及婚恋的禁忌皆反映了周代婚制的张弛有序、礼仪规度,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礼乐制度的鼎盛与完备。

上一篇:为什么许多少数民族的婚嫁中格外偏爱银饰呢
下一篇:古代婚姻的六礼是什么(古代结婚六礼有哪些)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或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